于窮瀆中作蟹斷
斷,又作籪、椴,還稱為滬,是植竹于河用以捕蟹的一種漁具。對它,陸龜蒙描繪說,“萬植御洪波,森森倒林薄”,皮日休描繪說,“波中植甚固,磔磔如蝦須”,它一排溜地用許許多多竹子,插入水中,或直或曲,橫貫河道,森森然,磔磔然,林薄一般,蝦須一般,截流,阻斷,從而捕蟹。
這種斷一開始就被稱作蟹斷,原為捕捉螃蟹的專用漁具。它始見于舊題晉·陶潛《搜神后記》卷七《山璪》條:“宋元嘉初,富陽人姓王,于窮瀆中作蟹斷。”南朝宋元嘉(424-453)初,也就是一千五百多年前,在今浙江西南富春江左岸的富陽一帶,已經有人用斷捕蟹了。不過,從“于窮瀆中作蟹斷”看,這蟹斷是被置放在溝渠或河川盡頭的,透示出那時候似乎還未掌握螃蟹的洄游習性。根據螃蟹的洄游習性,途中阻斷它,從而捕捉,是在唐代:
(蟹)早夜觱沸,指江而奔。漁者緯蕭承其流而障之曰蟹籪,斷其入江之道焉爾,然后扳援逸遁而去者十六七。······自江復趨于海,如江之狀,漁者又籪而求之。(唐·陸龜蒙《蟹志》)
這個記載,一方面說明了螃蟹每到秋冬之交,要像泉水一樣涌出,成群結隊,由棲息地奔向大江,并沿著大江奔向大海,有洄游的習性,一方面又說明了漁者掌握了螃蟹的洄游習性,在江上和江口,用竹編成簾,擋住它,再加捕捉。于此,不僅把這種漁具為什么叫做蟹斷說明白了,而且把用蟹斷捕蟹的原理也講清楚了,比起南朝宋時期富陽漁人的用斷捕蟹更有了一種清醒的覺悟。
自此之后,以蟹斷捕蟹被沿用:
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順流而歸諸海。蘇之人,擇其江浦峻流處,編簾以障之,若犬牙焉。(宋·傅肱《蟹譜·籪弊》
斫竹編青籃,門前開蟹籪。(明·吳寬《雨后雜興》)
編竹為棧截水中,由南岸以及北岸,間三四步,曲其勢作門,門內多歧,覆以筁,空一隅置竹匣,形圓而銳上,謂之老人頭,高出籪上,天光透入,蟹阻于籪,遇門而入,漸狹且黑,不可退,見天光,上就之,遂困于匣。(清·焦循《北湖小志》)
編竹為籬,橫置于河中,籬之一端置一方形口器,其名曰籪。籪開方洞,有門上下活動如閘然,置避風之燈火,蟹見燈火則上籬而趨入籪中,漁者即可乘機將門閘上,逐一捕捉,如遇蟹陣,每夜能獲數(shù)十斤。(民國《寶山縣續(xù)志》)
船至籪邊,燈一點,但聞籪上“鹿鹿”作聲,如急雨打荷,提燈一照,大蟹小蟹,如蟲若蟻。(公今度《蟹肥鄉(xiāng)情濃》)
可見,這種捕蟹工具不斷改進:構成“W”狀,蟹籪設有若干口子,每個口子掛一個網筒,筒口裝有倒梭,俗稱龍梢,螃蟹只要經過蟹籪,一見阻斷,便尋找出路,七拐八彎,于是會乖乖地爬進龍梢。
阻攔式的蟹斷,源遠流長,普遍采用,省力高效,是一種依據螃蟹洄游習性而設計的漁具,一種顯示了中國漁民聰明才智的漁法。
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http://www.eouul.cn .
【返回】